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合同簽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不慎就容易造成巨大的損失,可是總有些人不認為這個會發生自己身上。
某生集團就是這樣,因為合作方使用私刻的公章,結果最后損失超過5000萬元??墒窃谶@之前,他們其實已經發現了這個事情,但是并沒有追究責任,也沒有審查,最后導致了慘劇的發生。
究竟是怎么發展到這一地步的呢?有沒有好的辦法去防止呢?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講講。
案情回顧
2013年,張某與某生集團合作成立分公司并負責經營管理。2014 年某生集團中標安徽一樓盤建設工程并交由張某所在分公司建設。因往返蓋章不便,張某并想了一個“歪”招——私刻總公司印章。
一開始,張某使用這枚公章簽一些用于無關緊要文件,沒有發生什么實際影響嚴重的后果。但是在后面的在2015年至2017年期間,張某膽子逐漸大起來了,竟用假章以總公司名義四處借款,向他人出具 4 張借條合計金額 840 萬元,還向小貸公司出具履行承諾擔保函,貸款 5000 萬元,部分款項用于工程建設和個人消費。
2016年10月,某生集團發現張某使用私刻的印章報材料。由于當時沒有造成大的損失,公司讓張某將印章上交之后并未追究其責任。本以為假章被收繳后事情就結束了,可從2018年1月開始,集團陸續收到了江蘇、安徽等多地法院的傳票。這才發現張某以總公司名義在外簽訂了多份資金拆借協議和借款,使用的是其私刻的另一枚假章。
2018 年底,某生集團在多起民事官司中敗訴,承擔 5000 余萬元欠款,公司賬戶被凍結。2020 年 4 月 15 日,法院以張某犯偽造公司印章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零二個月,并處罰金 1 萬元。
事情到這里,張某因偽造公司印章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是對于公司來說,張某的行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金額超過5000萬,這筆錢公司想掙回來,哪怕公司保持盈利也可能需要幾年的功夫才能回來,嚴重影響了公司的經營發展。
其實,很多人在簽合同的時候不會細致的去審查公章,這是釀成諸如“張某事件”的主要主要原因,很多人下意識的覺得不會有人敢這么去做,畢竟這種違法的事情一旦被發現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也恰恰給了那幫膽大妄為的人可乘之機。
對于公司來說,對印章的使用管理非常重要。在傳統的合同簽署當中,由于是紙質簽約,需要人員手動加蓋公章,流程冗長且麻煩,這就可能存在監管盲區,一旦發生不慎就導致慘劇的發生。但是如今,電子合同簽約的出現,可以很好的改善這一現狀。
電子合同簽約,全程在線上簽署進行,讓存在于私底下的簽約全部都線上透明化,公司可以更好的監管。并且,使用電子印章更加的安全,經過一系列技術的保障,可以有效的防止印章被篡改,降低風險。
電子合同簽約有哪些有效的手段防止“蘿卜章”、“假章”等事件的發生呢?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嚴格身份認證:電子合同平臺通常接入國家級 CA 認證機構,對合同訂立雙方進行嚴格的身份認證,確保簽署主體的真實性和合法性。只有經過認證的主體才能獲得法律上認可的可靠電子簽名和電子印章,避免假冒代簽。
電子印章防偽性強:電子印章采用數字簽名、時間戳等先進技術,確保其真實性和唯一性,防止合同內容被篡改或冒名簽署。
系統化管理:電子合同平臺將用印權限和用印審批統一進行線上管理,確保用印需授權、用印流程有記錄、可追溯、可監管。同時,平臺還可以記錄每個印章的使用情況,便于在發生糾紛時進行追溯和查證。
法律效力保障:根據《電子簽名法》和《民法典》的規定,合法有效的電子印章 / 簽名必須包含數字證書作為信任憑證,使每一枚印章 / 簽名都有唯一綁定的數字身份,可在線驗真。簽署方可以輕松驗證對方使用電子印章的真偽。
便捷安全并存:電子合同的數據傳輸和存儲過程都經過加密處理,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任何未經授權的訪問或竊取都會被自動發現和阻止,保障了合同信息的安全。
電子合同簽約如今已成為很多大型企業集團必備的工具,很多地方政府事務當中,也都大力引用了電子合同簽約,以方便人們辦事。對比紙質合同簽約,電子合同簽約更加的安全可控,且具備同等的法律效力,是越來越大的使用趨勢。還沒有使用電子合同簽約的朋友,可以趕快行動起來,讓更先進的技術手段、更前沿的簽署方式,來你的簽署更安全、更有保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