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簽了一份價值千萬的合同,對方公章齊全、手續完備,甚至還有“防偽編碼”。但幾個月后,你發現合同是假的,公章是私刻的,對方早已卷款跑路。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現實。
如今,由于簽合同引發的各種糾紛案例可謂是層出不窮,別說是普通人,哪怕是上市公司,在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有時候也會“掉坑”。一旦中招,隨之而來的就是巨額損失。
這不,某能源上市公司就遇到了這么一件糟心事,不僅巨額的合同告吹,還被一家供應商“坑”走了3000萬元首付款,損失慘重。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起看看。
事件經過
2018年,某能源上市公司與一家“國企背景”的供應商簽署煤炭采購合同,合同金額1.2億元。簽約現場,供應商不僅出示了全套資質文件,還提供了帶有“防偽編碼”的公章。然而在支付首期款3000萬元后,該公司發現貨物遲遲未到,經調查才發現:
所謂“國企”實為皮包公司,工商注冊信息系偽造
合同公章是花800元私刻的高仿章,連防偽編碼都復刻了真章樣式
銀行流水等證明材料均為PS偽造
法院審理判決,主犯以合同詐騙罪判處無期徒刑,追繳贓款2700萬元(余款已被揮霍),也就是說經這么一個事,該能源公司不僅損失了超過300萬元的現金,而且1.2億元的大額采購合同也被告吹,嚴重影響公司的正常采購計劃和生產發展。
這家公司是上市公司,而且有專門的法務團隊對合同進行審查,為什么還會遇到“私刻公章”這樣的“坑”呢?究其原因,無非還是紙質合同簽約天然存在的局限所導致。
1、印章真偽難辨
在合同簽約時,肉眼難以辨別印章真假,“蘿卜章”“假章” 容易混入,嚴重影響合同法律效力,像云南玉溪張某偽造印章與電纜公司簽約的案例,就給相關企業帶來巨大損失。本文當中的那家上市公司,也是因為這個問題才引發了巨額的損失。
2、證據效力易受質疑
一旦合同印章存在問題,在后續糾紛中,合同作為證據的效力會大打折扣,簽約方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去證明合同真實性及自身權益。
3、易出現合同丟失、損壞
紙質合同保存存在風險,可能因各種意外導致丟失或損壞,影響合同執行和權益維護,而電子合同存儲在云端服務器則可避免這類問題。
4、簽約流程繁瑣易出錯
紙質合同簽約需線下傳遞,過程中容易出現文件傳遞不及時、內容被篡改等情況,影響簽約效率和合同準確性。
5、身份確認存隱患
簽約時對對方身份確認主要依靠肉眼觀察和證件查看,存在身份冒用風險,不像電子合同通過數字證書等技術能精準確認身份。
這些天然局限的存在,是導致各大公司頻繁掉“坑”的原因。如今,很多公司通過電子合同簽約來降低合同簽約的風險,給自身的業務合作加上保險,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數據顯示,采用電子合同的企業,合同糾紛發生率平均下降68%,爭議解決周期縮短至7天內,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1、可靠的電子簽名技術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蓋章法律效力等同。它通過數字證書、加密算法等技術,保證簽名人身份真實,簽名內容不可篡改,每個電子簽名都有獨一無二的數字證書支撐,無法被偽造,有效規避了紙質合同中印章易偽造的風險。
2、簽署過程全程留痕
從合同起草、發送、簽署到保存,每個環節都有詳細記錄。這些記錄可作為日后糾紛解決的有力證據,一旦出現爭議,能夠清晰追溯簽約過程,明確各方責任,避免了因簽約過程無法查證導致的責任不清問題 。
3、安全的云端存儲
電子合同存儲在安全的云端服務器,避免了紙質合同可能出現的丟失、損壞等情況,確保合同內容完整、可隨時查閱,保障合同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進而提升簽約安全。
4、精準的身份確認
在電子合同簽約過程中,通過數字證書等技術手段對簽約方身份進行嚴格認證,能有效防止身份冒用,相比紙質合同簽約時僅靠肉眼觀察和證件查看來確認身份,準確性和安全性更高。
如果你還在用紙質合同,是時候醒醒了,在數字時代,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率。如今,電子合同已通過生物識別+區塊鏈+司法存證構建起三重防護網,可以大幅提升簽約的安全,所以別再讓“蘿卜章”毀了你的生意,擁抱電子合同,如前往簽盾電子合同簽約平臺開啟你的電子合同簽約之旅,讓每一次簽約都成為信任的基石,而不是風險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