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合同憑借高效便捷的優勢,在商業活動中快速走紅,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 “新寵”。然而,這份便利背后卻潛藏著諸多風險。若不了解其中門道,稍不留意就可能踩進陷阱。接下來,為你揭開電子合同簽約中的六大隱患,助你筑牢權益防護墻。
身份認證漏洞,虛假簽約防不勝防
電子合同的基石是雙方真實身份,若身份認證環節把關不嚴,就會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有些平臺認證流程過于簡單,僅靠手機號或郵箱就能注冊,缺乏對用戶真實身份的深度核驗,導致身份冒用現象頻發。
為規避此類風險,應優先選擇采用多重身份驗證的平臺,如結合人臉識別、數字證書或與公安系統對接的實名認證方式。簽約前,務必對對方身份信息進行仔細核實,必要時要求補充線下證明材料,從源頭杜絕虛假簽約。
條款暗藏玄機,關鍵信息暗藏角落
電子合同常將重要條款 “藏” 在不顯眼處,“默認勾選”“折疊隱藏” 等手段讓人防不勝防。不少用戶因疏忽大意,未仔細閱讀合同,稀里糊涂就簽下了不利于自己的條款,等發現問題時已追悔莫及。
簽訂合同時,一定要逐字逐句研讀全文,不放過任何細節,特別是那些字體較小、顏色較淡的條款。遇到晦澀難懂的術語,及時要求對方作出書面解釋或補充協議。使用具備條款高亮批注功能的平臺,也能幫助雙方更清晰地明確權利義務。
法律適用存異,地域合規難題待解
電子合同法律效力認定存在地域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有著不同的法律標準和要求。比如,有些地方規定電子簽名需特定機構認證,有些則對合同數據存儲位置有硬性要求,忽視這些差異可能導致合同無效。
涉及跨境簽約時,一定要提前了解合同簽署地、爭議解決地的法律規定。選擇符合《電子簽名法》要求的平臺,確保合同全流程可追溯,且擁有符合司法取證標準的存證報告,以此保障合同的法律效力。
平臺安全隱患,數據安全危機四伏
若電子合同平臺存在技術漏洞,合同數據就會面臨被篡改或泄露的風險。未加密傳輸的合同易遭黑客竊取,權限管理缺失的文檔可能被內部人員惡意傳播。
挑選通過 ISO 27001 等信息安全認證的平臺,關注其加密技術和區塊鏈存證功能。日常使用中,定期查看賬戶登錄記錄,謹慎設置文檔共享權限,簽約后及時下載本地備份,為數據安全上多重保險。
修改無跡可尋,合同版本爭議難斷
電子合同若缺乏修改留痕機制,很容易引發 “陰陽合同” 糾紛。一方私自修改條款后,另一方因無法證明原始內容,往往陷入舉證艱難的困境。
優質的簽約平臺應自動記錄每次修改的時間、操作人及修改內容,并進行哈希值存證。合同結尾處最好添加明確聲明,重要條款修改需雙方重新簽名確認,防止單方面篡改。
作為全證據鏈電子簽名領先者,簽盾致力于為企業、政府及個人用戶提供安全合規、高效便捷的數智化電子簽名解決方案,已服務了超過100000的用戶,覆蓋30多個行業、超過100個細分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