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電子合同簽約越來越多,不僅是因為它具備等同于紙質合同簽署的法律效力,使用起來方便成本還低。
但是,就算簽署了合同,在后期執行合同的過程中,還是有可能因為合作的問題發生糾紛。如果使用電子合同簽約卻不幸發生了糾紛,法院會怎樣進行判定?
要知道,無論你簽的是紙質合同還是電子合同,一旦糾紛發生,司法機構首先要認定的就是合同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兩者的區別在于,紙質合同是“白紙黑字”加蓋印章,而電子合同采用的是電子化手段,在合同簽訂流程、存儲介質、簽名方式等方面都與紙質合同有著巨大的差異。
平臺審查首當其沖
法院判別電子合同是否真實有效,第三方平臺的審查首當其沖。國家商務部發布的《電子合同在線訂立流程規范》要求,采用第三方電子合同簽署平臺才能保證電子合同簽署過程中的公平性及其結果的有效性。
如今,電子簽市場品牌眾多。技術層面上來說,簽署平臺大多是基于APP或小程序進行操作。法院在審查過程中,會同時審查簽署平臺的民事主體資格以及簽署電子合同時使用的軟件。具體來說,只有簽署平臺使用的APP軟件名稱或小程序的開發具備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或專屬使用的證明,才能被認定其可靠性,比如通過簽盾電子合同簽約平臺簽署的電子合同文件,就會被法律認可和保護。
逐一審查簽署過程
簽署傳統的紙質合同,需要簽署雙方確認并手寫簽名,因此法院判定時主要通過核定合同文本中的條款來還原雙方最初的簽署意愿。這顯然是不適用于電子合同的。因為電子合同的簽署基本都在線上完成,簽署雙方沒有見面的硬性要求,因此法院對電子合同簽署過程的審查必然更為嚴格。
法院會在這一步對簽署雙方和第三方平臺進行審核。針對第三方平臺,法院會利用技術對電子合同簽署詳細流程進行逐步還原,并要求第三方平臺詳細闡述平臺運行邏輯。針對簽署雙方,法院會確認合同簽署是否為本人操作,是否自愿上傳認證信息(姓名、電話、公民身份號碼等),以此判斷電子合同的真實有效性。
綜合判定整體技術
由于電子合同依賴的是互聯網技術,其不穩定性決定了電子合同存在較大的被篡改風險。為了確保電子合同在生成、存儲、傳輸過程中不被篡改,采用區塊鏈、時間戳等技術手段,對電子數據進行加密上鏈存儲,并進行合同驗簽以及聯合第三方存證機構共同存證。
電子合同的真實性需要在其生成、存儲、傳遞電子數據的可靠性、保持內容完整性等方面進行審查,也可以通過第三方存證機構出具的公證書及鑒定報告核定合同是否真實有效。
電子合同是基于網絡服務平臺通過應用程序進行線上申請、線上審批生成并簽訂的新型合同,因其便捷性、快捷性備受推崇,但相對的,由此引發的電子合同糾紛也大量出現。
因此,法院怎么認定電子合同的真實性(同一性)、可靠性、完整性、準確性、有效性是審理該類合同糾紛的關鍵點,亦是就國家頒布電子簽名法后電子簽名在電子合同應用過程中出現的法律問題向公眾予以充分釋明的必然要求。